生活流水账 | 2024 3月

本月小结

天气暖和逐渐提高行动力的一个月。

一些尝试/改变

入手奥林巴斯pen-FT,因为电影和纪录片的缘故,对胶卷再次心动,再次开启胶卷摄影之旅!不过半格相机果然要拍好久……

换了小的拍立得收纳册,把拍立得重新收纳了一下刚刚好↓

接下来告别富士sp3了,挂闲鱼上看看有没有人要……买这个打印设备纯粹是为了艺术效果,不是很追求成像是否有拍立得质感,看到网上好多人纠结这个感觉很奇怪……出掉是因为拍立得相纸越来越贵且难买了!今后打算就玩胶卷了。

其他

把房间的桌子换成了升降桌,感想是太好了!拯救我的腰!桌子比想象中稳多了,靠墙放更稳,升高的电机没什么声音,应该早点买的!

有几个买桌子的注意点:

1.一定要注意看尺寸,桌脚最好比桌板短一点,不然桌板可能靠不到墙。(不靠墙的另说)

2.装万向轮免去搬动的苦劳,我觉得万向轮是必备的!因为升降过程可以避免忘记挪动刮墙。

3.买电动款,我百分百肯定要是手摇款的话我绝对不会勤快使用。

4.看好电机线长度、踢脚线宽度、插座距离以及任何你会放在桌上但要插电的电器线,尤其量好升高时台灯的线到地面的长度,万一台灯线不够长就很尴尬。(除非买自带桌上插座的款式)

5.桌面我选的岩板我想既然都花钱了干脆换个耐抗造好清洁的桌板,凉觉得还好,质感是真的很好。而且桌板能定制尺寸的话,越大越好,你不知道升起来有多爽……

6.客服能保持联系,耐心解答体验感好100倍,售后和上门安装服务也有保障。

外出体验

去上海海派艺术馆看了快到到期的雕塑展。

🌸室外的花都开啦!懒得修图了原图直出↓

书影邂逅

打分:
★ 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言说不可言说之物”的作家约恩·福瑟代表作,曾获北欧理事会文学奖。挪威语原文直译。 ★ 这部小说书写了每一个现代人在荒凉大地上寻找家园的孤独感,成为我们生存境况的象征。和书中主人公一样,我们都在一个看似有很多选择、很多不同生活方式的世界中寻找安顿我们精神的事物。读《三部曲》的过程,就像是一次充满启示的宗教性体验,引领着我们发现有关自己内心的真相。 ★ 福瑟的语言极简而又致密,在很少使用形容词和隐喻的荒裸语言中,勾勒情感的潮涌与爆裂。他将自己的小说称为“慢散文”,“我希望让故事中的每个时刻都占据它应有的、充足的时间,我希望语言可以非常平静和缓地流动”。这种慢散文包含许多不同的时间层次、不同场景的转换和大量内省。《三部曲》展现了福瑟作为文体大师的独特魅力。 ----------------- 小说从年轻的情侣阿斯勒和阿莉达离开家乡、前往比约格文(卑尔根市)开始:阿莉达已有身孕,但他们很难找到住处,不得不在寒冷秋雨中飘荡。后来他们找到了居所,生下了儿子小西格瓦尔。在阿斯勒外出的一天,来自故乡的人认出了他,并指出了他过去犯下的罪行…… 多年之后,阿莉达的女儿爱丽丝也老了。她重新看到了已经死去的母亲,还回忆起了同母异父的哥哥西格瓦尔。后代和祖辈的人生经历,在难以挣脱的宿命中交叠重合。 福瑟不仅构建了一个关于爱、反抗和救赎的寓言,而且对现代人的生存境况做出了具有高度象征性的描绘和十分深刻的反思。 ------------------ 福瑟具有创新性的剧作和散文体作品言说了那些不可言说之物。 ——诺贝尔奖委员会 福瑟做到了只有很少人能做到的——创造一种属于他自己的文学形式。他将《圣经》典故、神秘主义和诗性意象编织为充满张力的情节,让一对爱侣的故事向更广阔的世界和历史打开。 ——北欧理事会文学奖 约恩·福瑟是必读的欧洲作家。 ——卡尔·奥韦·克瑙斯高 福瑟对记忆的描绘是:涂料般无法抹去,剪下的指甲一般的琐细,潮湿绳索般盘绕。 ——杰西·鲍尔 在过去二十年中,约恩·福瑟,一位剧作家、诗人、散文家、儿童文学作者以及小说家获得了挪威几乎所有的奖项,而他“缓慢的散文”作品为他赢得了英文读者的追捧。他的作品令人想起易卜生和贝克特,展现了前者的冷峻和后者的重复特征……其写作不断回环、流动。作品风格是严肃的,却带有躁动不安的气氛。……福瑟把日常事物和存在主义层面的问题融合在一起,对往昔进行一次次戏剧性的回访。 ——《卫报》 阅读福瑟的戏剧和小说,就是与这样的一位作家进行交流——由于他的矜持、内敛,人们反而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他的存在。 ——《纽约客》 曾有人将福瑟和易卜生、贝克特相比,你很容易就能发现他的作品包含了易卜生的情感内核。但他的写作更为丰富。比如,它有种诗性的明晰。 ——《纽约时报》
book

他这么认为,爸爸西格瓦尔说,假如你问他这是打哪儿来的,他回答这可能来自悲伤,为某些事悲伤,或者就是悲伤本身,在音乐里悲伤会减轻并升腾起来而这升腾可能变成喜悦和幸福,所以这就是为什么非如此不可,这就是为什么他必须拉琴,这悲伤会给一些人留下些什么,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听人演奏,可能就是如此,因为演奏托起了他们的存在并使之上升,无论他们是在守灵还是庆祝婚礼或者大家就是为了跳舞和欢庆而聚在一起,但是为什么只有他们而不是别人被赋予了成为小提琴手的命运,是啊他也说不出原因……

约恩·福瑟 《三部曲》

作者好像在描绘一种琐碎的、庸常的、过于世俗的故事,忠实地反映人生常态,但是澄黄又湛蓝的镯子和小提琴第二次出现的安排是那样巧合,你会如此惊异地发现,在如此冰冷的、无可奈何的故事里仍藏匿着作者不灭的温情。

打分:
德勒茲曾說過,科學家、藝術家和哲學家之間是沒有分別的,因為他們的工作都是創造觀念。「對德勒茲而言,科學、藝術和哲學各自都不是獨立自存的事物,而是互相變向改造的分離綜合;它們之間沒有主幹,也沒有中心,純粹是歧路網絡的交接匯流、是根莖的散播。」——羅貴祥德勒茲(1925—1995)是法國戰後最重要的思想理論家之一。傅柯曾經說過,這一個世紀將是德勒茲的世紀。有別於傳統的哲學家,德勒茲關心的不是典型的形而上學的問題,他視哲學為觀念的創造,任務是創作新思想,引外來的新鮮空氣,因此他同樣關注科學與文藝,並平等地把它們看作是創造新觀念的領域。本書分為五章,分別探討德勒茲與西方哲學傳統的關係、他怎樣在舊語言中找出新意義、如何運用精神分析去解剖資本主義制度、在不同的藝術中發掘新動力,以及他對歷史運動趨向的獨特理解。德勒茲儘管是法國極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但在國內仍未被一般人所熟悉,本書藉此機會希望向讀者提供德勒茲的思想脈絡。
book

“德勒兹认为逃亡不等于避世、向现实投降或放弃所有承担的义务及责任。相反,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比逃亡更积极主动。逃亡是要找寻新武器,对抗旧制度,变向不同的状态,改变不利的处境。” 想想的确是这样的(现实里的润与不润心态……)德勒兹是从文学角度分析流亡式写作如何呈现人的存在本质。逃避/逃亡的过程中,人其实是在与既有系统决裂,不断地创造和流向新的可能性。换言之,从宏观视角来看,逃避心态是再本能不过的事,根本无须赋予贬义色彩。

德勒兹也早就有“语言因其强烈的支配性和暴力性,实则是法西斯的”观点,对在专制社会生活的人来说更是深有体会。

至于他说“语言的间接性”也很精确,即人类无一不是在复述他人之言、复述传统规则所建构的话语、复述命令,且一声之中存在众声,任何一句话都包含很多历史事件和集体智慧,其实都是集体的装配(collective assemblages)。当他在批判结构主义学者的语言科学模式实则是一种极易与权力合流的政治模式时,宏大的历史已经为此列举种种社会实例,而我也突然为年幼的自己对“厌恶说话”“厌恶跟上集体朗读/表演”的种种抗拒心理找到一个合理的理论解释。

我联想到钢琴课电影里的女主也拒绝开口说话,只使用简单的手语和视其为生命的琴音与人交流。那曾经只聆听乐音的孤影无疑是纯粹且令我心驰神往的。但她最后仍然被蚕食她生命能量的男人们逼疯了,屈服于一种恶心的秩序下。我也曾天真想过,是否能过一种拒绝开口说话但仍能在群体社会里生存的模式,不是成为被剥夺说话机会或评判说话程度的观赏对象,而是成为语言的主宰者。但显然正是因为此路不通,所以我至今仍像世上大多数人一样,只是在不停地训练语言的复述、变异和流散。

打分:
逃避主義(2021年版)
book

人類擁有的想像力使其能夠細細琢磨死亡,因而思維這一生命終點具備某種神秘的魔力,它在人的一生中神出鬼沒地顯現,並豐富了人生。

段義孚 《逃避主義:從恐懼到創造》

人文地理学家写的书,虽然写得很散,但观点很有趣,他认为整个文明都是建立在远处对死亡的逃避之上,逃避原始自然威胁的过程也是创造人类文明的过程,逃避是对生命过程的潮涨潮落所做出的一种回应,其积极能动性在文化和地理变迁上体现得更明显。而人在这个受到强烈蚀刻的世界里留下的只是转瞬即逝的痕迹,用创造对现实不断摹仿,有些有神论者甚至认为“来世也极有可能是今生苍白的复制品而已”,马列主义者则相信人类能实现消除痛苦的共产主义乌托邦,然而不管哪种信仰都承认了人的动物性与局限性。或许对于我们而言,真正要关心的问题不在于是否能征服和改变什么,而是我们能够逃离自己的天性、原生环境究竟有多远多久?身为注定要面对死亡的生命体,我们没有答案,只能在漫漫的偶然性里去摸索着消磨生命。

打分:
I ask no favors for my sex… All I ask of our brethren is that they will take their feet from off our necks. —Sarah Moore Grimké, activist for women’s suffrage, 1837 As the United States Supreme Court leans increasingly to the right, Justice Ruth Bader Ginsburg’s vigorous dissenting opinions and ferocious 20-push-up workouts have earned this tiny, soft-spoken, intellectual giant the status of rock star and the title “Notorious RBG.” What many don’t know is Ginsburg’s strategic, trailblazing role in defining gender-discrimination law. Intent on systematically releasing women from second-class status, she argued six pivotal gender-bias cases in the 1970s before an all-male Supreme Court blind to sexism. Now 84, and still inspired by the lawyers who defended free speech during the Red Scare, Ginsburg refuses to relinquish her passionate duty, steadily fighting for equal rights for all citizens under the law. Through intimate interviews and unprecedented access to Ginsburg’s life outside the court, RBG tells the electric story of Ginsburg’s consuming love affairs with both the Constitution and her beloved husband Marty—and of a life’s work that led her to become an icon of justice in the highest court in the land.
movie

改变美国历史轨迹的传奇女人,在推动性别平权上功不可没,但不得不说金斯伯格的脾气太好了,是那种面对清一色保守派老白男循循善诱支教的类型。好笑的一个细节是特朗普是唯一一个让她也痛批的总统🤣。

打分:
普通人的命运在轰轰烈烈的时代面前总是渺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个人如果勇敢地站出来想阻止时代洪流,多少像奋力扑向风车的唐吉坷德,往往只能当殉道者,而更多时候,个人甚至连选择当旁观者的权利也没有。可是普通人的悲剧,无疑能照出历史的荒谬与残忍。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台湾光复,基隆一户林姓人家眼见也要过上好日子,但人算不如天算,林家大小波折从此不断。“二・二八”事件发生后,家中的四兄弟更是只剩下老老实实开着一家照相馆的聋哑人老四林文清(梁朝伟 饰)。然而悲剧并没到此终止,因为和进步人士有联系,林文清也没能逃脱被逮捕的命运。到此,林家男子只剩他和吴宽美(辛树芬 饰)尚呆在襁褓中咿呀地学语的幼儿……
movie

浮世苍茫,人似一粟,命若草芥。通过一个家族的聚散离合展现45年后的台湾。此片用方言展现台湾本岛人和外省人,在牌桌对话间就高明地将时局变迁带过,而且很擅长乐景衬哀,除了自然的场面调度,故事里的文清不擅口语交流,所以他又是既身处局内又被排除在方言之外的见证者,承担写字表达的角色,于是无声的文本与电影的音乐就合理地穿插进来,成就了影片无可替代的艺术性,就是应该要这种静默的、逝者仿佛随水流逝的节奏。

明信片偶遇

寄给韩国妹妹的明信片送到了,收到韩国妹妹的热情回复,对方比我小一岁,也是金爱烂的忠实读者,西班牙名字和我的外文名一样!还推荐了两位韩女作家,千善兰和郑世朗,又有新的书单了!我立马激情回复了邮件。真的很少在postcardunited上看见有直接在简介里写女权主义者的,而且这一切正好发生在妇女节当天,我玩明信片正是为了寻觅此刻的缘分🥰。

一些我喜欢的图案↓

日本人真的很爱纸胶带和贴纸排版,一种我学不来的精致感↓

Alt Text
加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