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尝试
七月定下来要做手术所以六月下旬开始疯狂外出玩和吃饭,结果耳鸣反而有减淡不怎么折磨人了,难道远离看文献写论文就是治愈良方,身体脆到这辈子已经吃不了苦了,继续躺平摆烂。
梅雨季末期一直在逛展,也看了上影节电影!懒得写逛展博客了就简单地拼个图,因为观展体验并不算好。

西岸,SH最小资也最爱把消费者当冤大头的地方,没有巴黎左岸的文化底蕴又硬凹后现代文艺风的尴尬规划。逛了西岸那个蓬皮杜美术展,感想就是空调冷气很足,室内很空旷干净,就几幅画好看,文创好贵,附近的油罐艺术中心的花开得很好,但这一带依旧少了点烟火气,吃个日料服务员还要英文上菜😂,好装!

上博的古埃及展,一年了还是摩肩擦踵,逛下来感觉不值这个票价,大多数是彩绘棺材和石雕,馆内因为出租讲解设备所以每个展品前都是乌泱泱的大片人长时间纹丝不动驻那儿,文创店更是混乱,不理解冰箱贴帆布袋和玩偶的热度,吊坠饰品的柜员还会一直推销让买串珠成品……但我突然想以后去埃及旅游一次。

浦东美术馆,近距离看名画真迹发现笔触是真的好,就是馆内观画的距离实在太近,馆内管理混乱一样是人挤人,都凑到画跟前还有不少人拿手试探有没有无反光玻璃的😂……文创店也是人挤人排队一小时进场付款又要排半小时真的无力吐槽了。三楼镜厅可以看滨江沿岸的建筑群,晚上对岸亮灯时风光会很好,但这种风景不值得专程买票去看。不过亲眼目睹《拾穗者》真迹还是很开心,想起多年前看阿涅斯·瓦尔达的纪录片的那种震撼和感动。感动的情绪就是会跨越不同的介质,在平凡的日常里历久弥新。
书影邂逅
读了……

印象最深刻的是美国安置流民的集中营里有抽水马桶,以及摘桃子劳作一整天能买到什么。看书才知道加利福尼亚原来曾是墨西哥的领土,后来被美国殖民者占去……虽然知晓美国西进运动和公路建设的历史,但是斯坦贝克用生动的迁徙故事瓦解了这种历史所带来的共同体想象,在西进途中的叙事终点实则不是希望的拓荒,而是无数背井离乡的人的尸骨和血泪铺就。《愤怒的葡萄》就是现代社会的隐喻,我们当中有谁能逃离书中人物的命运。被一个虚幻的宣传召唤,无论是宏大叙事还是逃离叙事都必然历经幻灭,最后大家全部都是技术更迭和现代工作的奴隶,被压榨到一无所有后成为时代的微尘,头顶不知何时会冲垮彼此的洪水。人类真的完蛋!我觉得男性寄希望予女性反哺和兜底的情结也加速了完蛋的必然性。

这本书重构了很多我对古埃及的认知,作者从女性视角梳理考古资料与象形文字文献,强调了古埃及女性在政治、法律、宗教、医学乃至军事等领域的广泛参与,书中介绍的“玛阿特法则”重视秩序与公平正义,是古埃及女性在早期实现了性别参政、主持神庙、治理国家的制度性保障。古埃及对男女平权的程度远超我们的想象,古埃及有很多女性法老,有率军抗敌的雅赫霍特普王后,还有担任首相、女祭司与医生总管的众多女性官员,女性可以经商、自由婚姻和离婚、有权支配私有财产,其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都远超同时代的希腊,反而后来希腊控制的托勒密王朝废除了女性的财产权公民权等各项基本人权,也因此作者借助史料合理推测埃及艳后根本不是希腊王室傀儡,实则是神庙出身、有着埃及精神的埃及女子,种种推测都很有意思,而且疯狂吐槽了很多男性写的埃及史和埃及题材,读的时候想起后世埃及考古学家去埃及考古还买女奴的事……唉真的遗憾那么一个远甩希腊罗马的文明就这样衰落了。感觉作者从科普角度已经做得很让人耳目一新了,但从生育问题上我又有些质疑的古埃及真的有作者举证的那么完美像是女性乌托邦吗?还是要读点别的专著去客观看待。

虽然只有16页左右但是做出来的立体书机关让人印象深刻,而且纸张叠加本身已经很厚了,最喜欢Dora Maar的贝壳手(Hand Shell)那一页!怎么会想到贝壳和手的组合,这个让我想起史云梅耶的电影《对话的维度》……

遗憾的是作品太少我觉得不能算是对超现实主义艺术的历史回顾而只能算是一种精选,以及打开了我对立体书的新世界大门,突然就很感兴趣做书diy了!

短篇不算卡森最出彩的作品,有很多写得略平,一些篇章里可以看出卡森童年和音乐有关的背景。写得最好的还是《树·石·云》,这部短篇是写《伤心咖啡馆之歌》时同步写的,可以视作《伤心咖啡馆之歌》主题的引申阅读,我喜欢的是人物对爱的独到理解,另外一篇《谁曾见过风》可以看出作家生涯的影子,《游行示威》的群像写得不错。是卡森的书粉的可以打卡,但是不看也没有什么损失。

印象最深的是永醒之国和不朽之国的故事。太恐怖了这才是科幻。这种异域旅行的题材经常能在现实里找到原型和影子,笔力不够的话很容易走马观花,厄休拉就精彩在她总是在建构的异世界里用意想不到的方式和哲理的设置勾起阅读的兴趣,不朽者的故事写得很有深意,选择钻石的隐喻太妙了艺术效果真的很美又导致整篇故事很黑暗。

这本真的列入影响我的人生好作品之一!如此美丽又哀痛的流亡小说,足以跨越国界撼动读者的灵魂,让我从此认识夏库菲和她惊人的写作语言,她如同被神和众精灵在冥冥之中祝福,然而又作为流亡作家,背负着无数逝者被抹杀和缄默的记忆,无论是焚书还是抄家、言论思想审查,书中无数情节都似曾相识。夏库菲处理伊朗革命时期的政治迫害这一沉重的题材,杂糅了许多古波斯的拜火教信仰和神话来对抗被阿拉伯伊斯兰教抹去的沉默的两千年,以魔法的瑰丽想象对抗原教旨主义的封闭禁锢,以徘徊于人世的亡灵对抗权力主导的屠杀和遗忘,被迫害的人死于一场场暴力和悲剧中,但是他们的声音不曾停止,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找寻尊严,一遍遍重新讲述所经历的一切,而对独裁者,则是将其置于错综复杂的镜宫,最后指引人们替代寻人线团的则是独裁者共有的恶臭。全书以最深的讽刺和最深的爱对抗绝望,以伊朗女性为主体视角的书写实在太珍贵,而又充满韧性,夏库菲自称这是一部在泪水中完成的故事,读来也让我频频落泪。
台译本翻得很好很有诗性,令我对波斯文明产生了深入了解的兴趣,一种不同于伊斯兰文明的丰饶疆域。后来当我读到她在故事结束的末页感谢家人的支持令她生活在自由的国度、令她得以不受审查制度规范地书写时,一时想到有太多太多人没有这份幸运,真的心碎。书的封面推销语说这是波斯版的《百年孤独》,而我觉得这比马尔克斯写得好太多了好吧!真的很想支持夏库菲的所有作品!我觉得女性视角书写的历史记忆和魔幻现实远超男性,女性共担并延续的是另一种维度的言说之力。
看了……

老爷爷和寻根少年的古城游荡片,胶卷拍摄的暮色中的格拉纳达城非常美,会看到高低错落的白色小房子映衬在有粉紫色的晚霞和蓝色的海岸线边,当成西班牙旅游风光片看看尚可。格拉纳达曾是摩尔人在伊比利亚半岛最后的居留地,后被西班牙基督教徒攻占收复,当地建筑同时保留着穆斯林风情和基督教风格,可以看到罗姆人(吉普赛人)居住的地下洞穴屋,也能看到古老的民宅门上各种法蒂玛之手装饰等等,废墟也特别多,一瞬间想起了好多作品,中间有个废墟结合VR博物展的创意,不过观众看不到VR景色,城市开发与边缘群体失落文化的矛盾似乎已经是后殖民时代老生常谈的议题,很遗憾的是我们这个世界依然有太多流散群体的故事都似曾相识未完待续,只能结合神话和历史的隐喻不断地重演,日出日落日食在大荧幕看挺恢宏的。整部片子的缺点很明显就是很闷剧情也很普……

马来西亚女性性侵和弃婴收养的故事。影片多元文化繁复,不断穿插的马华民谣很好听,摇篮元素反复出现,民间游神的场景里仙女的花篮、现实里的婴儿摇篮相对、马华神棍骗子的摇篮对应,加深了讽刺性。米南加保族女人在河边为新生女儿举行河边满月礼仪式,与父系社会里被不断抛弃的女婴相对,能看到被时代和父权裹挟的母系社会式微的当下,不同民族的女性共享着同样被遗弃和遗忘的命运。导演现场提及他们用了一年时间采访二十多个性侵受害者,还提到疫情期间怀孕弃婴变多的个案,女性种种边缘化的现状,无论是在影片里还是在现实里所给予的关注度都不高……

美墨边境救助走线掉队者的志愿团队纪录片,拍摄的也是志愿者普通的工作日常。忘不掉中间志愿者电子地图上一拉美墨边境密密麻麻的发现尸体的标记……震撼度比志愿者手机里数不胜数的掉队者最后的视频、沙漠里随机刷新的骨头和求生标记强,志愿者说这几年走线的甚至有很多乌克兰人。看着志愿者在街头等待捐款,原本与家人共度的休假计划又被新的求助信息中止,一遍遍背着用于埋葬的十字架在沙漠搜寻遇难者,深感这个世界就是个巨大的恐怖片,让人喘不过气来。看后再看世上的纸醉金迷,权贵作秀,就会想起无情的流沙如何一日复一日地埋没一切。

3分是留给诸伏高明出来卖的颜和长野雪景,但是这波我站反派。每年一集大杂烩搞笑片,还不忘炒景光冷饭,以及樱井编剧你串错片场了为什么老在儿戏的柯学宇宙里搞高层官斗的相棒剧情啊!真的是《零的执行人2》,我只希望红方不要再加人了战力已经严重失衡了,黑方加点人吧内阁公安检方都行。以及这次M28里小柯都不用那个核动力滑板了直接滑个大理石板子飞天!最后那段追逐笑得不能自理……

其实感觉过于心灵鸡汤和粉饰了,可能这就是晨间剧的基调吧。归根结底剧里女人地位的大幅提升还是因为战败男人死了美国介入。剧里把战后修改法律时的男性形象都包装得挺好的,但竟然连为日本战后宪法和女性地位提供最大平权努力的贝雅特•戈登女士都没提及,贝雅特女士曾想为日本女性争取远超当时美国法律里女性的权利,但最终法条修改不顺遭到盟军和日老登管理层的阻扰,其结果是日本女人还在为婚后改姓等问题纠结,在剧里有些男性司法从业人员反而又变成支持法条修改的正面形象了。至于战犯问题更是不痛不痒轻轻搁置,没有深度联系过战争暴力和女性处境的思考,也把60年代反权威的运动简化为学生闹事,转而聚焦家庭法院和未成年暴力,对于这个题材真的是太可惜了。看后最喜欢的角色还是小米,法庭上为被父亲强暴生子而杀父的女孩辩护骂各位都是畜生的那集爽了。对女主的日式嘴炮真的欣赏不来,虽然要表现女主的励志勇敢但又处处留有向父权社会妥协的行为(可能这也算是一种讽刺吧),在拍出这些女性压迫的时候只聚焦女性家庭和职场困境,难道就没有一点对于近代公娼制和父权的思考吗?觉得比起女主,现实里像小米那样努力尝试挣脱束缚时刻抱有愤怒的女性才是多数。

这季的画风真的比寄宿学校篇好多了,年纪大了看寄宿学校篇剧情只会让我发笑……绿魔女篇的美术做得非常好,结合德国古老的哥特式神话与近代军工业的设计真的带来很强的反差,艺术效果很棒。剧情也是,感觉恶魔完全沉浸在主仆play里无法自拔,以前看完全没有注意到这种细节,现在发现魔鬼真的越来越像人了,而人类看上去更像不择手段的怪物。Op和Ed每一帧都是艺术品真的非常美丽!OP让人想起立体纸雕,Ed最喜欢恶魔主仆共舞然后小少爷爬到恶魔肩上摘星星的part!

好癫的全女阵容韩剧……内核是财阀的医疗科幻片和百合纯恨青春物语,以韩国高考和校园霸凌封装,不经推敲的剧情逻辑让我觉得全女好像只是一种商业圈前的流量密码。当成下饭剧看看还行,看评论是漫改剧,说真的演员找得蛮好的,崔京真的挺可爱,恶役大小姐改成黑长直也不错。

阿涅斯拍的卢瓦尔河谷的城堡遗迹都太好看了,纪录短片也充满诗性的衔接和场面调度,喜欢法式田园和当地的自然风光,时尚女郎的鲜艳裙子和白色城堡的融合简直是视觉盛宴!

拍摄海岸景点带出好多历史人物,游客、动物,以及所有微小的松散的联系的事物,最后大门合上的镜头真的是神来之笔!“伊甸园是存在的,它是一个幻影。天堂曾是一片海滩和一颗松果,但是伊甸园怀念的是一座花园。”

阿涅斯的叔叔逃离希腊的独裁统治在美国的水边小镇过着避世的隐居生活,画真的审美很好。很喜欢他说的话:“绘画可以和鸟的华丽还有大海的丰腴相媲美,但又胜过它们。我想,在我们的想象和实践之间,有天壤之别,就像从理想到现实,有辛酸,有艰难,人是靠美好的愿望活着。信念是人的精神食粮,就像树的叶绿素,有分泌作用,梦想着天堂,伊甸园。”片子里的被拍摄者都很有灵气,见证生活不止一种。拍摄的心型透卡也很有创意!
玩了……

终于在动森的夏季钓到了鲨鱼!一直玩得很佛所以第三个夏天才在海边遇上长鳍的鱼影。
在动森里最喜欢的是日落时分,天边是淡淡的玫瑰粉,一点点沉降,然后海的颜色也变成漂亮的灰紫色,可惜我已经很久没有听背景乐了,但第一次打开游戏时在沙滩上跑步、海浪的声音还在耳畔清晰地回响……人失去听力时间久了幻听真的越来越强烈,但是只有这种无忧无虑的幸福的声音记忆也很不错。

和小动物在海滩上一起打盹。
去拍胶卷,拍半格真的是在坐牢,冲出来后果然又废片一半,但不得不说胶卷的色彩和质感依然很好(但我以后可能不再玩电影卷


在思考还有必要在博客专门存图吗感觉好像没有必要,感觉摄影更重要的是怎么表达拍摄者的瞬间情绪或核心故事,所以选图、拼图、排版更重要……比如这张绿叶子↓,虽然拍糊了但很好地捕捉了我内心对夏天的感受,喜欢满目肆意摇曳的绿意。

最后,下个月不知道会过得怎样,就只好尽可能让自己舒服,后面考虑还是在博客里增加文字输出的随想随记,而减少摄影看展之类的堆图流水账。越来越容易受肉体局限时,会发现人连一瞬间的想法都很难留存!而决定生命质量的恰恰是这些无数微小的琐碎和瞬间,哪怕是不完美的、不成熟的、片面的,人终究会在一种细水长流的感官体验里反刍对外界的理解,像所有扎根于土壤的植物,有不好的时机,也有丰盛的时机,在一次次摄入与输出里默默生长,直至衰亡。整个世界随词与词的邂逅呈现于心,又仿佛擦肩消隐在健忘神庙里的风。或许因此,我们更应该用余生尽可能去爱一切善的际遇,等待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