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小结 | 2025 4月 启动困难的一个月

一些尝试

4月是百花盛开的季节,印象里看到的紫藤花都特别美丽。

Alt Text
  • 出去玩了

    详见👉PHOTOS | 辰山植物园踏青记

  • 也看了展览

    详见👉逛展小记 | 上海历史博物馆珠宝展

  • 尝试了用阿拉丁网购韩语原版书

    速度蛮快的,申报也很容易,下单竟然5个工作日就到了这速度!

    Alt Text

    买到超喜欢的漫画的实体书啦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可能因为是r15清关比较容易,价格也比想象中便宜但是运费略贵,不过平摊下来单本价格也比TB买进口书便宜,拿到手发现实体书好重,包装比日本海淘的包装好点有泡沫防震,印刷质量很好。

  • 主动加了好几个象友的博客友链

    论文是改不完的,事已至此我要冲浪看各种象友的精彩人生和大博客,暂忘坐牢的日子……

  • 写了十首烂诗纸媒投稿

    要是被退稿了就发在这里。感觉每次写原创就启动困难,上课分析某部作品时突然意识到自己好像也有精神创伤,天哪我今年上半年一定还能不能留点时间理原创短篇啊!

  • 同人

    也写了!更了近2w字,但累了,感觉自从读研后写东西的热情消减了,又嗑上了个大冷圈cp想开坑但是反复按住自己的手对自己说冷静只是写了个草稿。有时候在想写文真是毁了我的生活。不对,其实是生活毁了我写文所需要的一切。

书影邂逅

读了……

Alt Text

这本书从丑陋观念的历史溯源出发,在艺术史、文学与残疾研究这三个领域进行了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在公元前3000年至前2000年期间,古语中用于描述“丑陋”的词汇,更倾向于反映观察者的主观视角,而非被观察对象本身的性质。“丑陋”成为人类基于感官体验对异己性进行界定的手段,由此延伸出漫长而根深蒂固的排异文化体系,即主流群体如何将身体特征有别于标准化白人健全人形象的个体边缘化、非人化。这套机制不仅关乎社会文化如何建构审美,更映照出种族、残障、性别、社会阶级与文化认同等多重议题,属于见微知著、旁征博引的有趣读物。我觉得是可以拿来参考做一些研究的~


Alt Text

序言里写京都的寺庙游记很有意思,随后是对芥川龙之介几部经典短篇的介绍,但是总体感觉讲得很浅就像是说书。我喜欢读芥川的短篇,看他如何深刻地攫取人性的幽微之处,在某个意想不到的时刻倏忽抛给读者。他这种笔力就是我最羡慕的笔力,克制又精简,杀人不留形,感动又像看到海市蜃楼一样,仅仅是瞬间便会心旌摇曳。

Alt Text

写移民流亡的书里,语言会成为移民者随身携带、又无处安放的包袱。语言的破碎伴随着身份乃至人生的解离,成为移民者永远无法缝合的伤口。政治和权力所摧毁的一切并未真正消失,而是以各种方式在生活中反复重演,变成附骨的阵痛,却又无法与之彻底割裂,以遗忘治愈似乎成为一个悖论,男学生的暴力介入更像是作者的另一分身在与怀旧的意识角力,最终打碎了所有的侥幸和逃避。书中有些描写是非常残酷且具体的:“我的残肢埋进地里,改变了身边环境的颜色。我感觉到洞螈,在演化过程中止步不前的人鱼,在我体内某个地方搅动着:它在用鳃呼吸,血液在极细的血管中流动,小小的心脏在跳动,但听不见心跳声。帮帮我,让我的心跳起来。摸摸我,我会变成美丽的少女;离开我,我就会成为自己黑暗世界中永远的囚徒……”可以说作者让疼痛成为了一种持续震颤的方式,成为存在的一部分,同时也是绝望的一部分。另外对于学术圈那些讽刺真的太真实了啊啊啊啊(要素真的过多看得我想尖叫!

Alt Text

这本是描写语言障碍者的写得相当细腻的作品,然后一看评论很多人说看不进去……惊了!可能是翻译的问题吧。我倒是非常爱这种不追求时间和叙述连贯性、如同将每个神经都深深浸入世界深处的流逝里,任图像和意识如冰冷的雨夹雪交织飘落,进行诗性又残酷的裂解。在看不见也听不见的失语状态里,“一个人趴在雪中。/喉咙覆雪。/眼睑盖土。”人仍然能感受,却无法言说,是因为相比那样厚重的历史和逝者,相比会给感官带来强有力冲击的世界,语言却显得如此匮乏局限,无法真正用于表达自我,语言和声音之间的联系变得微乎其微,无法收回的语言流向未知到令人恐惧的深渊,反身指向生存的空无,我们正如阿甘本所描述的那样“人既是必死的,又占有语言”。而我们真正恐怖的生存本貌,就像韩江所描绘的那样,是“在数千具肉体的骨头都完全腐烂的巨大墓穴中,拥有温暖身体的我们聚在那里。墨水覆盖着墨水,记忆上叠满记忆,血迹上蒙着血迹。从容之上压着从容,微笑上压着微笑。”是血肉模糊、黏稠混杂的温暖与悲哀,人的生存和其使用的语言中间正横亘着虚无且美丽的黑暗。

Alt Text

写的是安妮的母亲得了阿兹海默症后的看护生活。把母女关系写得太过透彻,在看护过程中,母亲重演了女儿童年时的种种相似表现,生命像是一个轮回,人在他人的最后时光里看到自己的死亡,看到动物的本性,看到一切溢出的时间。书里提到:“人必须死了,才能确保不用再依赖任何人。”这一句对我而言真是足以做噩梦的话,想要过那种没有任何联系、不依赖他人的生活,也是一种奢望。而这个世界又极其轻率地回避着老后看护和临终关怀的议题,等着把所有人推往必经的地狱。

Alt Text

见识了下传闻中的韩漫top男鬼1,好强的动态表现力,太太是画恐怖漫画出身的,相当擅长调动惊悚的氛围,集体霸凌和亲密关系的扭曲感也刻画得非常强。条漫的正确打开方式就是这样的!这份美味的扭曲我反复品味……已经一直吊我胃口害我望眼欲穿等更新了啊啊啊!

Alt Text

《同级生》、《卒业生》的后续,成年篇太过现实了,又是出路打算又是东亚家庭那些看得我有点窒息,随后发现成年的世界里有一种恐怖的、深入骨髓的孤独,爱反而是文艺作品里才会有的奢侈品,沉甸又轻盈,呼吸之间就能感受到介入他人生命的份量。还是很喜欢中村明日美子的轻灵线条,结婚的选址和头纱太好看了。

Alt Text

在2025年又嗑上了萩松,这本越往后看写得越好,无论是人物的性格还是描绘世情都相当精准,而且太过现实了有点扎心,黑化萩还意外挺带感(就喜欢狗血一点点……而且还是免费文,比那些蹭警校五人组热度的收费柯同文好看太多了!对晋江很多文迷惑的一点就是同人还盈利,盈利还无限套模板,大概是因为青山老贼给他们的勇气吧,看死小圈的优质同人几乎是屎里淘金(……


看了……

Alt Text

朱迪·科默太强了!一个人全程演完。不断地换衣服象征着女性的社会身份和印象的建构,中间还有一个镜头外拉拍到观众席的片段,让人忽然感觉就打破了第四面墙,意识到这是每时每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女性境遇,这份侵害、羞辱和轻视是如此地庸常,“我们不审视司法本身,却一直拷问受害者。” 还是那个老生常谈的议题,当司法系统本身就是父权制的一部分时,女性需要为自己的权利抗争到多大地步呢?女权可能与国家机器下的制度和机构兼容吗?

Alt Text

6集就完结了,真的假的。

搞笑剧的吐槽台词好多有趣的谐音梗。女主可爱,确实是没有人能抵抗的可爱,完全理解男二为啥会喜欢上了,搁我我也爱上。

Alt Text

挺喜欢这种手术镜头的,好评。剧情完全是南韩医疗界的幻想。男主也让人想到那些经典韩漫里的双开门大冰箱霸总,男二也像极了总双开门大冰箱抄起带着跑的娇弱受,但是全剧又没有卖腐专心事业,女性角色人设好评!喜欢护士,我勒个豆这战斗力太强了,感觉她比男主还超人,爽剧不需要思考合理性。

Alt Text

家庭有时候会限制住小孩的发展空间,看的时候我会想如果这不是一个聋人家庭而是一个健全的互相帮助有爱的家庭故事还会吸引人吗?这里其实有一个健听者和听障者语言差别导致的差异问题。夹杂在中间的健全小孩如果适应得好,会成为双语文化者,但如果适应不好,就会承担莫须有的重任,就像影片里设置的帮家里做生意还是外出追逐梦想的议题,归根结底,是公共社会的制度/系统的不完善将责任转嫁给了个体。这片子拍得太美利坚糖水片了,解决其实也没解决聋人的生计问题和不公政策,就还是老套的个体有过人特长/走好运/遇见贵人/心灵鸡汤的叙事,就这样吧。

Alt Text

又是一部吹得太过誉的闷片,怀疑都是男的在吹,看了后已经失去了对村上春树原著的兴趣……印象深刻的是惠美在晚霞里赤裸着上身舞蹈的画面,惠美演得真好,但是仍然是一部女性作祭品的无聊故事,很惊讶这样一个平庸的主题拍了那么长时间,受不了文青男的打飞机式影评大思考了,感觉和主角一样都是喜欢在女主房间里寂寞撸管的性压抑。

Alt Text

黑色幽默十足的现代社畜德剧,一看就觉得律师男主有当黑帮老大的潜质,看完非常好奇,德国人的托儿所真的这么难进吗以至于他们要拍出这样一部癫剧?

Alt Text

剧情真的非常扯,配色和布景很用心。特工的离谱往来让我怀疑其实世界就是这么草台班子。每次镜头从东德风一转到西德精神小伙那总是有种浓烈的后现代风,天哪看下来感觉西德小伙和克丽欧最配,这个男主选角是认真的吗?不过说是大女主剧应该也算大女主……


玩了……

Alt Text

太幽默了!!!画风和对白都很精彩,是值得学习的黑色幽默,还顺带科普法国风情,里面甚至还有个21点赌博小游戏。鸟类爱好者和钢笔画爱好者可以看看!发现人的故事画成动物的确会可爱很多,动物化也是讽刺漫画叙事的精髓所在,缺点是体量有点小5h就能打完的小故事,卡带性价比实在是很低,分支部分没法存档只能从某一章节的某一段读档重来(但是可以快进)。算是一种可收藏的精品小游戏!

有人说咕咕嘀咕像御剑,感觉不像……好惨一鸟真的……但小雀生真的是一款比华生还可爱的角色!

信箱邂逅……

开信箱这次收到的风景片也好好看。深夜有时也会收到其他收到我寄的片的人发的邮件,像是隔着远洋打了一个招呼,生活里不经意间的擦肩相视,小小的纸片承载着每个人身边的小世界。于是我突然发现,人们似乎总是在潜意识里会将最纯粹的善意给素昧谋面的人,而不是自己身边亲近的人。人一生中,来自身边人的恶意和伤害是最直接的、最唾手可得的,而来自远方的人则像是一个模糊的、可放松的、用以投射美好想象的存在,会变成某种心灵上的慰藉。他们可以满足网站上随机抽取到的陌生人的明信片心愿,可以热情地致以诚挚的问候和分享,在因战争和动乱封锁邮路的时候仍在主页里问候对方,尝试将一张结局未知的纸片送达,而不必去了解彼此真实的一面,因而更强烈地相信着那个失落的地球村想象。远方和身边,这种赤裸的对比和揭示尤为强烈和讽刺。难道是真实和随时可能被侵入的距离才让人显得面目可憎吗?

其他情绪

四月中下旬状态一直不好,感觉行动力被废掉了很久,无法辨认这是否是一种躯体化。每周去学校上课,感觉上课是最没有意义的行为。不仅教室的电子屏播放音视频对我剩下的那几乎要没残余听力的耳朵是一种折磨,连听见他人的说话声都会无法忍受,花了半年习惯全聋的那只耳朵不间断的耳鸣,又要开始适应另一只耳朵的耳鸣,两只耳朵在深夜轰响不绝,两个太阳穴好像被一根钢丝贯穿着,咽鼓管分不清到底是痛还是别的,在夜里无数次想死。让我格外羡慕《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的Singer,可以用一把枪干净利落地结束一切。回过神来,去年最初出院时,我开助听器最多只能听十分钟,只能用那只神经废掉还有一点点听力的耳朵,绝望地直想吐。而现在反而可以面色不改地利用身边的电子设备忍受超过一小时了,经常会想,人体是如何自行调节成这样的呢?随时随地感觉到人生的不适会是一种常态吗?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不能忍受声音的折磨,身体也开始某些地方也不间断地感受莫名其妙的疼痛。腰痛,背痛,胸痛,有时还感觉手脚有轻微麻痹,眼压上来,头痛,头晕担心第二天上课上着上着脑子就暴毙了……有天晚上打开教务系统还发现上学期的课全都拿到了好成绩😯但完全不想努力了!深刻感受到该死的优绩主义情结又在骗我可以支楞起来透支自己,我真想把“I DON'T CARE”打印出来挂在任何肉眼可及之处提醒自己不要犯贱……现在就是能躺多躺,回想起来的,是医生一句“死不了”。比起太多卧床不起的人,死不了,似乎就是最好的状态,只要死不了,还可以做很多事,还有权利享受一切。不知不觉间我已经变成会利用碎片化间隙继续生活、假装生活仍在正轨里的人了。

虽然很清楚自己在进行着一场漫长的自虐,但总觉得我的人生从很早开始就是自虐史了。如果人只有最后一点形同于无的听力,其实面临的并不会是对这个世界的缱绻之情,而是一种变本加厉的失望。身体某些功能损伤后,生活中有些东西会改变,但绝对不是朝心态积极的方向改变,不会听到任何从前未注意而今觉得美妙绝伦的事物,不会进行自我美化的浪漫告别,而是更深刻地意识到,每时每刻,活着的人类及他们打造出来的文明,更多的时候只是一堆垃圾,活在垃圾里的人们以言语来欺骗、操纵和屠戮着彼此,乐此不疲直到死。这个世界用二十多年反复提醒我言语的不可靠性,而我仍然沉湎于它,像个无可救药者,依然企图接触一门新的外语,企图接触别人用言语写下的作品,企图逾越所有只为伤害和歧视存在的垃圾,企图克服创伤将支离破碎的言语连贯成文。最近因此常感困惑:如果痛苦被述说就会被语言压缩简化成有形的符号,那么挣扎着言说所有的创伤是否是一种徒劳?然而,即使与语言的联结是如此脆弱,余生还是想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创造点美丽的东西,这是否又像是一种不自量力的妄念。

“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
加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