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小结 | 2025 2月

一些想法

幡然醒悟:读研就是比坐牢还惨的无期徒刑。有时在想我有必要放过自己,不要被所谓的优绩主义绑架,但现实里,哪怕填个课程pre的时间安排表都要和别人抢来抢去,真的对这些抢来抢去的氛围疲劳了😓,但自己不上心的话又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年过完把所有的结课论文搞定了,身体状态也不算好,感觉一直被透支。刚开学就晕了三天,一直难受得犯恶心,吃任何东西都会吐出来干脆不吃东西了,原本不耳鸣的耳朵耳鸣也变得频繁了,担心是不是梅尼埃病于是又跑了医院一趟,但我的眩晕症状只是晕,不是天旋地转的那种晕,医生也是老样子,看了我从前的病历记录说没什么特别的治疗手段,开了点止晕的药,后面慢慢缓过来正常进食了,但之后还要去神经内科查查是不是脑血管的问题。清醒时就是在噪音折磨+睡眠剥夺的常态里硬熬。

还有一点就是,每次遇到那种老师懒得讲课有很多课堂讨论的必修烂课,我都在怀疑自己是不是有言语障碍(现在才反应过来我是不是太迟钝了???,也许是因为以前本科我读的是工科,工作时也没有多少交流环节,所以从没注意过这个问题,读文科研很多场合我真的无法做到脱稿、即时发挥和有效讨论,有些话题即使在我的知识领域,是我曾经对家人讲过、或者自己写过的内容,我临时开口也会说不出来,或者语无伦次,准确来说就是无法脱离“视觉上的文字"。我绝大部分语言的输出都需要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或写出来,我应该是视觉记忆者,但是读写任何东西我的脑中是有伴随着心声的,过去学过的外语生词,重新复习时也有强烈的音声记忆。但即使这样,面对面的交流仍旧是单向与断裂的,首先我不看转文本软件根本不知道对方在讲什么,其次就算看了软件,实时转文字还有辨识度、能否及时跟上的问题,我还要把这些乱七八糟的文字在脑中再梳理、转译一遍才能理解对方的意思,接下来我还要就对方的话语进行反馈和感想,又需要大脑的临场组织语言的能力和唇部活动的肌肉记忆,但我大脑似乎根本不具备这种临时组织语言的迅捷度。平时就算是写东西,我也习惯先不管语序好坏打出一句话,再慢慢调整。但开口交流则是不可撤回和修改的一次性过程,需要提前在脑中储备好以便输出,然而脱离文字符号的书写——也就是视觉组合,光靠音声组合我仿佛在一片真空中摸索,只有无尽的耳鸣噪音和难以成形的符号填满它。

这让我回想起一件雕塑作品,Ari Wolff在POETRY杂志的视觉诗歌《On learning to hold oneself in the night》:

Alt Text

@Ari Wolff:Semantic Knots

我似乎找到一种可以形容我的交流模式的具象化图景:这些代表文字符号的绳结自身有所构筑,但它们断裂,并不互相连接,且总是乱成一团。

这位艺术家关于语义结的雕塑还有装置艺术布展,无数形态的结悬置在空间里,仿佛毫无意义,费解却又注定存在:其他作品,人生难道并不是在这种空间里始终穿梭?

当我回味这些有趣的作品时,突然意识到远古时期的人们以结绳记事时,其实不需要听觉,甚至不需要视觉。结绳似乎才是先于文字存在的“巴别塔”,从朴素的一端延伸出去,连接、牵引、穿越并抵达一切可能的领域,时间和万物如同身体参与的仪式一环,以具体的概念被逐一连接、理解,绳结是对所有交流和记录的永恒隐喻。在漫长的历史里,人类的身体似乎在减少对实体记录工具的依赖,于是我们越来越追逐高效、无形的交流和记录方式,一步步进化。但是,交流本身是否就是一种你情我愿互相迁就的幻觉,只有自我视角的记录才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产物?比起去相信那种富有神圣意味的绳线相连、结缘的“连接”想象,我却常常感觉人类世界交流的本貌更多是这些断裂、随意漂浮的结,那样阴差阳错、无意义,混沌却也残忍地美丽。


Alt Text

2月,气温回暖,路边的花不知不觉已经开了,而我至今还不确定它到底是榆叶梅还是什么其他品种,只是看到花开了,就感觉花开花落也像一场幻觉,生命里充满随时瞬灭的光景,邂逅到这一幕的人,想必是十分幸运的吧


书影邂逅

读了……

除了论文火葬场还是有在读一些闲书的!

Alt Text

是卡森·麦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 1917—1967)的未完成自传,这是她人生最后时光里卧床无法动弹时口述令秘书记载的。我觉得这本胜过了Virginia Spencer Carr为她写的那本传记(也就是国内05年最译的那本),Virginia的传记口吻是为他人立传的写法,但我认为作者本人口述的自传远远比后来者的解读更有参考价值。书里还囊括了卡森的书信集和《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的大纲,以及她对创作和人生种种细节的追思。光这点就很值了,好想之后收一本原版的实体书!

Alt Text

作者是赛义德的学生,他本人是手语口语的双文化者,在本书里提出了很多听障的观点。比如,对手语族聋人而言,由于手语长久以来作为有着独立语法体系的语言,部分在聋人家庭出生的先天聋人会拒绝主流社会为他们建构的“残障”标签,而将自己视为一种有别于听人的种族,以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为荣,抵制助听设备和健听中心主义。这点和我这个后天口语圈的观念又不一样呢,我认为手语族圈子好难融入,不得不承认作者的观察是对的,手语圈聋人也有自己的“民族主义”(此处主要指国外情况,国内又特殊点。)作者对残障标准的讨论是较为细致且颠覆性的,还拿美国总统的疾病和残障做例子谈论了公众的叙事。他指出了历史与现实里无处不在的“正常化霸权(the hegemony of normalcy)”的现象。大意就是,在漫长的历史里,“正常人”的“正常性”作为生物权力被巩固,并与优生主义、民族主义、殖民主义和各类国家意识形态错综复杂地整合在一起,从而强化了主流公民对“残疾”的凝视、建构与排异。这些划分阵营的叙事模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身体暂时健全的人隔离了明显的身障者与患病者,类似于殖民者通过肤色进行种族隔离的行径。

有时我也对这个健全中心主义的世界感到恍惚,和种族特征不同,人的身体功能退化,被现代环境污染、意外损伤是家常便饭,现代人却往往以为这些离自己的日常非常遥远。转念一想传染病时代的种种也并不可能帮助人类学会什么,无论什么其实都是老调重弹,这个物种真的没救了。

Alt Text

也不知道自己咋现在才开始看这部。(大概是因为在老中越有名的作品我越有逆反心理。麦卡勒斯的作品在改革开放后才被引进国内,早期翻译的主要是她的《伤心咖啡馆之歌》,算是很有知名度的作品。当时的学界介绍外国作品时将她列为继福克纳的第二位美国南方作家,但她并没有像福克纳一样有热度。看的时候无意中吃到瓜😓有人扒出来莫言早期还抄了这篇小说,人还承认了说是借鉴,有学者做了比较得出结论是“莫言在借鉴和模仿的基础上有所超越”,去看了莫言的那篇发现情节简直是一模一样,但把第三者同性恋剧情砍掉了,女主也改得不伦不类看得我……嗯……毫不意外,太登了,原来在老中这叫借鉴,现在换同人女这么做早被挂出来网暴骂到封笔了。看原版我真有一种女神被油腻老登碰瓷的感觉,一想到麦卡勒斯在29岁就脑出血后半生都是在病床上忍痛写作的,对“借鉴”的观感就更恶心。恕我直言,任何吃着时代和体制红利的老中作家,都不配谈什么和这些用生命贯彻书写的作家进行“比较与超越”——就是不配,他们连爱自己笔下的人物都做不到。最奇怪的是这部作品放现在还被划为怪诞、怪人的主题里。(里面不就是有男同情节男的和女的抢男人吗这很怪吗???那么多男的写的虐女文学就不怪了?


Alt Text

很逆天的发情设定。。。我知道作者就是来搞笑的但还是觉得无力吐槽,当成平平无奇不过恼解压小甜漫看,大概知道几个韩语手语的意思了吧。画风是挺可爱的,不过,是不是每个BL韩漫里都少不了莫名其妙来闹事搞破坏的超雄男???至今已经连续看到好几部作品都是这种套路了,和异性恋作品里的反派女二一样的作用。


Alt Text

大开眼界的人外题材,作者的想象力实在太强了。食欲、肢解、巧言令色的陷阱、性欲全部被糅合在魔族的改造里,极尽怪诞又极尽奢靡,在这种想象无限延展的空间里似乎什么都能发生。这对cp也暗含着非常有意思的权力关系博弈,我起初对M的想法有点震惊……你想杀死对方的方式是让这个人爱上你!?好变态,但又好合理。看完底线也微微放低,本来就是虚构的艺术作品人就应该要大胆地去想象啊!


看了……

Alt Text Alt Text

看了!很可爱!吵小八声优的事我完全没在意,可能因为我是全程当下饭默片看的……我从没开助听器听过三小只的声音但是看三只我脑子里有自动给它们配音,我想象中的可爱声音是这样的~那样的~这动画还带琉球狮萨玩太好玩了吧,不知道之后要不要开助听器听一次,但我倾向于永远不知道它们实际的声音,有时候我觉得保持想象才更有意思。(我说的很抽象但是这个就是我对有些作品长情的诀窍。)尤其是这种画风的萌物,不想打破这种距离美……会有种吉祥物玩偶皮套下是人的割裂感。


Alt Text

男主真的很像落魄的野狗,而且这个设定真的让人无语凝噎,幻视了诸多古早题材。这部韩剧简直是异性恋中心主义的城乡片,上班族通勤那里实在写实得让人抑郁,但我真不懂你们异性恋人没恋爱谈就要死了的脑回路!有很多工畜和贫富阶层的吐槽合集,台词写得足够搞笑也文艺得人受不了。如果想看韩式冷幽默这剧可以品品,除此之外真的很无聊,文戏有时候太冗长矫情了有些出戏,这韩剧还有用到王家卫式运镜笑死了。总体看下来会感觉落寞至极。成年人的世界固然难以轻松,但非要用谈恋爱的方式派遣精神上的空虚寂寞吗路是不是走太窄了?


Alt Text

大岛渚一如既往的阴间美学和激进批判。仅仅用几场室内的婚礼、葬礼仪式,就将战后的社会氛围悉数展现,一个高度父权式家族里的人就是战后不同立场者的缩影,身处在这种各有各的疯癫的集体里,我理解男主的姑姑想死,男主也很想死。婚礼和葬礼同时进行男主守夜当着全家面上老登祖父未遂那段,导演的表达激进得我震撼,好久没看到这种精神造反的东亚片了,一路懦弱着忍耐、无力挽留一切而痛苦地活下来的男主,才像是转型的日本之象征。


Alt Text

架空中华风题材但是看得出制作有努力但最后还是变成一通大杂烩,看出作者吃了很多宫廷古偶剧……有的要素尬得我在屏幕面前坐立难安啊啊啊啊(尤其是天坛美救英雄那集!!!看过的都懂我意思啊!!!不知道自己怎么坚持下来的呃呃呃可能因为我当时太无聊了不想学习)

亮点之处在于女主内核超级稳,虽然是宫斗题材但是让日本人来写就写成了异国风轻推理单元剧,每个角色都太过優しい了行事逻辑完全没有那种老中味反而有种诡异的清新脱俗感。(吐槽一下公娼制文化,青楼花街故事就是完全是吉原翻版……故事太日系了女主爹那集我完全感动不起来甚至有点麻木。)这个宫廷设定和男主身世槽点也很多,但不妨碍我不带脑子欣赏这对,这对的萌点就是男主可攻可受的属性,两人之间的极限拉扯,不得不承认男主真的很合适被女主肆意玩弄。不好女强男弱这口的可能会觉得此番无聊吧。


玩了……

Alt Text

感觉从视觉小说来评价的话没有本所七大不可思议好玩,本所的画风和制作很优良,画面好歹会动还有一些操作,这个就是低成本ppt读档游戏……全程看静态ppt狂点对话框……但为什么我玩下去了呢,首先因为我买了,放着不玩浪费钱;其次我吃千房这对女强男弱。本来被宣传图误导以为玩家操纵的是女主视角,但结果还是男主视角!中途galgame特有恶俗设定让我有弃游的冲动,还好房石阳明你小子的吐槽不算无聊我坚持下去了。

感想是小千很可爱,n周目爆杀嘴贱男主更可爱!浑身浴血开朗笑着杀男主的小千更是萌物!无论哪条线里的小千都能惊艳到我,想必也在男主的身心烙下如此强烈的记忆了。太配了你俩锁死吧真的。要不是想看小千会带来什么新的操作我也不会硬着头皮继续玩下去。(但是雌竞扯头花剧情还是很下头!尤其是回末李花子的设定,打完四周目+解锁暴露模式后,我只想把编剧的脑袋拧下来当球踢,无法理解男人的品味……

总体感受是民俗学神话学这部分的设定挺有意思,悬疑气氛渲染得还行,但故事的解决方案和真相看完没有很意外……剧情逻辑和设定不如本所有趣。如果要我选,不论剧情、人设、画风还是设定、操作玩法我还是选本所。

旅行青蛙难得一张新图,这是温泉煮鸡蛋吗?

对下一个月的心愿……

超级无聊的心愿单!缅怀我一去不复返的精力。

  • 改完手头的论文。

  • 顺利搞掉课堂pre。

  • 多出去赏花,拍花,感受春天。

  • 复习法语基础,重新刷多邻国,以及系统地学习。

  • 看点法国电影。

  • 利用课余时间写同人文。写原创。

  • 修改好自己写的诗歌,试着投一次稿。

  • 学习画画。

  • 养身体,至少要保证下睡眠,挽救下我的脱发……

前段时间还看到一个帖子讨论“手帳”文化,了解到由于中日的文化土壤不同,手帐这个工具在两国已经是两种东西。日本那边从月初开始可能就定下后面好隔好几个月的事件或通知,且不常临时变动,人际交往和各种活动都要提前规划,所以人均带日历的记录手帐使用率就高一点,手帐相当于他们的随身记事本、备忘录。而国内那种大事小事提前一周甚至一天通知的节奏又截然不同,所以很多手帐到最后往往是小众爱好者的装饰排版艺术活动,更别提每次临到月底年底或者过期后去补了,这种浪漫化的修补本身已经成为取舍真实的权衡,甚至是对记忆的筛选和检验,人脑不可靠的记忆以及文字最终能留下生活里的什么?这个答案因人而异,但留下的永远只是亦真亦假的切面,自己开心就好。

我觉得博客其实就算一种无纸化的“電子手帳”吧。至今还是很庆幸去年的自己做出了搭建博客的决定,静态博客的好处就是,即使我不在了,我生活的某些碎片仍在github的某一隅沉睡。当我记录这些时,我常常在想记录这些东西有多少成分是自我展示,又有多少是真诚流露。也许我更多是想要让我的时光并非白白消耗,让我在下一场难熬的时刻再度回首,看到那些被我记下来就抛掷脑后的一切,如梦初醒,意识到至少有一些时间是为自己而过,有一些心里话曾以这样的方式尘埃落定,这样就足够了。

❤️
加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