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
在家发霉的一个月。
前两周写了两万字同人发电(已经到极限,不知道日万的网文写手怎么做到的。对身体不太友好),然后剩下的两周文献论文火葬场,年年轻轻就已过上了购物车里只剩下保健品的日子。。。下个月打算换吃一种德国牌子的褪黑素,尝试补点维生素和鱼油,Q-10辅酶也快吃完了要补,去年没好全的毛囊炎又复发了,感觉吃药涂药就没有彻底好过,还要买点皮肤的药,还看了象友推荐买了一小支理肤泉面霜打算试用下。至于甲钴胺,我已经不再吃了。
外出
利用证件免票逛了个艺术馆。请看此帖👉PHOTOS昊美术馆,感想是,虽然里面的展品有很多用意,但是这个展馆的体验一般,票价真的不值。
书影邂逅
书

第一次读萨拉马戈的作品。这部作品看得我太绝望了,描绘的是真正的末日图景。前面的监禁隔离真的幻视疫情隔离的种种,不过萨拉马戈提供给我的视角是,如果传染病症是一种视觉上的感官残疾,人受到的折磨将比普通的得了立马死的疾病还要残酷,看守隔离院的军队对瘟疫般蔓延的盲人的恐惧就是很好的例证,尽管这些病人如此手无寸铁,但他们给军人带来的未知远超想象,以至于屠杀起来毫不留情,道德、法律、尊严皆在这样一个特殊的世界里彻底瓦解,人变成比动物还不如的迷失者,甚至困死于自己亲手设下的现代钢铁森林里。说是地狱,其实失明只不过是一个揭示真理的契机,即所有的人都对自己生活在地狱之中熟视无睹,把自己交付给脆弱的系统,行将就木地呼吸和生活罢了。

拿翻译器对着看的,天哪这部相比漫画我更喜欢小说!有好多细节和心理活动漫画没有画出来!而且小说的叙述有很多重复、回环和互文,呼应人物心理的设计非常巧妙。真的是我近几年读过很细腻很好的BL小说!

看完了,总体感想:作为r向成人漫画画得是不错,线条表现力很强。对剧情感想:有病还是赶紧去治,有话还是赶紧说清楚。行了你俩别再发疯了都是这个崆峒社会的错。副cp意外地很萌,但是我站错了攻受。

很难想象这是1997年的女权主义戏剧,聚焦于母系母权和现代女权的差异、冲突,以及女性的话语权和内核力量,对进步女爹和男人的讽刺实在过于辛辣我速速学习😂……讨论的东西远比现在的简中有深度。但是回过神来,感觉这部戏剧更多是作者对理想的母权乌托邦的再建构,因为我看的另一本专门调查尼日利亚女性现状的学术专著反而凸显了很多问题,原始母权的母性崇拜和土著男权不谋而合,从而加倍迫害不婚不孕的女性,对女性社会地位的阻断也是历来以久的问题,有些学者认为这些属于父权制文化而非母权制,这就要抛出“母权制是否真的是全女友好”之类的论题了……总之戏剧和现实是两个维度,戏剧更多是强调女性的精神自立吧。

也是同一个作者的作品,呃呃呃啊啊啊啊(是剧透)这个还有乱伦要素。要我来打分的话感觉是很古早的幽默作品,神话要素看看或许有趣,但男性和女性的大和解让我怀疑作者是不是在讽刺……我会思考,非裔作者擅用神话元素,会不会无形达成一种刻板印象的自我加深。有时,在文本里看到这种元素和仪式过多了后,反而有点审美疲劳,情节逻辑也无法细究。

笑死我了里面有些比喻……
“Life's problems are like chicken shit. Sometimes you scrub and scrub to wipe it off. But even then it sticks; makes your muscles tight. (生活中的问题就像鸡屎。有时你会反复擦洗以将其擦掉。但即便如此,它仍然存在。使你的肌肉紧绷。)”
到底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鸡的比喻!去专门看了Igbo谚语相关的内容,在《Philosophy of Proverbs in Igbo Culture》里明确提到,Igbo族人认为家家饲养的鸡是人类处境的镜像。啊啊啊啊太有意思了。
我喜欢这句: Okuku silu na ya n’ajugbusi ajugbu tupu ya eloo. (“The chicken says that it kills dead before it swallows.” 鸡说它在吞咽之前杀死死亡。)
意思是鸡这种生物无论吃什么都会用喙反复搅动几轮才会吞下,告诫人们做事要三思而后行。
还有一句也很搞笑:Okuku silu ihea ya ji aka ete ogiri ka dinwenu ya na e goriri ogiri n’ahia. (“The chicken laments that in spite of its dexterity in producing fermented castor seed condiment, its owner still buys the condiment in the market.”鸡感叹,尽管它生产发酵蓖麻籽调味品的技术很熟练,但它的主人仍然在市场上购买这种调味品。)
这句谚语原意是警告人们不要崇洋媚外引进一些不适用于当地环境的产品和文化。但问题在于,Igbo族的传统菜肴里蓖麻籽是常见调味品,但在鸡眼里此调味品指的是它吃下蓖麻后的排泄物😂……

详细提供并梳理了讽刺文学的历史,中间也提到很多艺术上的种种戏仿,很有启发的一本书!才知道原来讽刺文学始于古罗马时代,希腊语没有明确表达讽刺的术语,也不存在讽刺文学的传统,但是罗马从喜剧里得到了讽刺创作的启发,最早的讽刺作家代表就是贺拉斯。还有个有趣的小知识,“讽刺”一词来源于拉丁语“satura”,意为“杂拌”,曾经是表示食物的词汇,历如献祭神灵的什锦杂拌就叫“lanx satura”,和沙拉有点关系吧。第一个将讽刺诗命名为“saturae”的是恩尼乌斯,早在他之前,罗马人便开始欣赏一种以逗笑和娱乐为主的舞台小品了,恩尼乌斯则将讽刺诗称之为“saturae”,视其为是囊括各种表现形式的大杂烩。“satura”意味着一种多样性,而非二元对立。忍不住想象读讽刺作品就像吃拌沙拉一样口味丰富。
影

啊,一开始是看到象友推荐入坑,也被精致舒服的配色和服饰还有和歌汉诗唐文化吸引,看到后面反而因为一些狗血发展产生了想弃剧的冲动。 最喜欢的应该是桔梗小姐(写《枕草子》的清少纳言),嗑了好几次桔梗和皇后的cp,为什么剧情表现得清少纳言像个反派?真的感觉对她不友好。反而最开始期待的紫式部越看到后面越来越感觉与我想象中的发展相去甚远……这是紫式部x藤原道长的二创吧!总觉得对藤原道长的美化实在过多了。 且日本宫斗戏确实非常无聊,全靠安倍晴明做外挂。里面的天皇个个都是傻白甜情痴(唯一的优点可能是颜值可以),政斗太过小儿科,人物死得总是过于突然和平淡,平淡到我完全没什么共情,感想可能就像“此世如露短”那样。但萌生了想去宇治看看的愿望。

好久没看到拍女性友谊拍得如此感人的平淡小剧了!很喜欢日剧里的生活气息、职场小细节和冷幽默。槽点是女主学了两轮医每次重启的工作看着都好累好紧凑……要换成我第二轮人生就想放弃投胎当人了,也太累了吧!!而且女主甚至学了两次医(……)果然岛国人的价值观和我不一样。

振兴地方旅游产业的宣传片🤣 其实从文博介绍的角度来看感觉有所创新,那个武士刀的局部和转场都做得比前几年的剧场版要用心,然后就是函馆夜景,真的让我想亲自去看看,搜北海道旅游攻略才发现函馆距离札幌和新千岁机场好远!!!(难道说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做剧场版宣传(不是。 槽点自然还是很多不过现在柯南我都当搞笑魔幻片看了,黑羽快斗才是青山亲儿子,黑羽盗一是不是工藤优作的暗夜男爵原型啊?黑羽和乌丸果然有点联系吧……(暗夜男爵和软体病毒的老坑这么多年了还没填,想不到还迎来了比赤楼梦还复杂的工楼梦……
游

趁着nsshop大促购买两天打通关,故事氛围和文化背景很吸引人。灵异附体反而是个和玩家身份非常吻合的设定,剧情线分支的存档也很友好。

感想就是:
兴家彰吾,你打宿傩,小菜一碟。
宿敌什么时候能变成妻子。
穿得和迈克杰克逊一样的童心侦探与夫人也莫名有cp感。
刑警组真的可以出道做漫才,承包所有笑点。

JK妹妹组真的太可爱了,尸体暖暖的。正道的光!
不良鸟贴纸设计挺好玩的,虽然我搞不懂为啥游戏里经常有这种收集贴纸的设计(集齐了也没有什么用……可能就是图好玩吧

开头有点恐怖,不过氛围很到位,触发关键剧情手柄是有震动感的会被吓一跳。不过缺点也有,反派的动机和人设也太没有逻辑了。真结局感觉略微平淡,人物的故事感觉好多也点到为止,宿敌cp多香啊居然没后续了。总之就是对日本灵异文化感兴趣的话可以一玩,但不要期待值太高。
明信片偶遇

收到了白俄罗斯比我小三岁的网友寄来的信封,里面塞了超多印刷物,居然还剪了这么大一张画,超级实在!很感动所以问她确认了回寄的地址。
之前寄给日本人的一张明信片也是收到了对方很认真的回复,对方说喜欢看陈舜臣之类的作家写的关于中国历史的书,还去过北京和台北的故宫博物院,打算去苏州的韩世忠墓和诸葛村看看(他不说我都不知道还有这么冷门的地方😂)。之前刷日推看到有人说,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有很多东西,外国人能看到很多本国人更容易忽略的事物,确实没错……
对下一个月的心愿……
发现专门写个这样的list有助于提高行动力,所以我决定每个月末都写下类似的想法。
-
许愿二月把我的垃圾论文作业全部搞定,然后开始尝试写原创小说……不然这日子过得越来越昏天暗地了。
-
年后把自己写的明信片都投出去。
-
调整生物钟作息,重新开始每日的锻炼。
-
戒糖,存钱,保养皮肤。
-
我要学画画!
-
也许看点chiikawa小动画。
-
复健下日语。
-
尝试Deaf Literature的相关阅读、翻译和研究。
-
也许修改/找杂志试着投稿以前的小诗。
-
继续戒简中网。少刷xhs、lofter和所有社媒平台……
最后,我也跟风弄了博客的点赞按钮(但不知道成功没),浅浅地更新了下about页,开始考虑以后是不是多写点文字文章然后删掉过去的旅游堆图帖呢(实际上确实删掉了一点),过去旅游的地方现在回忆都懒得一篇篇补游记……现在回忆起来感觉对以前国内旅游的印象就一个词概括:风尘仆仆,补也完全提不起劲,算了人还是向前看吧。
陪我走过这些地方的行李箱寿终正寝,去年年底我还是买了个新行李箱,放在家里就好像生活有个盼头。幻想着自己能顺利毕业,然后游山玩水,再也不做现代社会的奴隶。事实上短短两个月天冷时明显感到我头脑里的血管受到影响,不待在有暖气的地方就难受,耳鸣经常加重,原本不耳鸣的右耳也开始耳鸣,磁磁的电流声好像一场苟延残喘,使我每天入眠困难。早上恐惧着醒来时的第一声不再到来。残余听力比只会手语不会口语的人还少,我甚至无法想象它会撑到两年后,只希望下学期的课程和折腾少点。至于以后到底要不要做人工耳蜗手术,一是医保问题我现在只靠学生医保报销力度不大,二是我现在对它要进集采这事也没有信任度(手术失败的案例也是有很多的,我从来不指望自己的运气),三是我觉得即使毕业后做了后我也根本没有想要再融入社会的念头(笑死说得好像我能融入似的)……我觉得如果做了我只想好好把从前所有学过的外语都好好学一遍,但是我真的不想清楚地听任何噪音,活着真累。我真的想节约我的生命有限的精力去写真正值得的东西,或许余生我应该除了写再无别的事业。
看萨拉马戈的书时就有同等的感触,人真的是适应能力极强的生物。相比去年,现在我甚至可以怀抱着一种平静等死的心态淡淡写下今年的心愿:2025年,应该要开开心心、心无旁骛地写东西。不要焦虑。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专注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