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
又是瞎忙然后没什么实际成果的一个月。右耳的残余听力感觉又减少了一点点,每天早上开水龙头洗脸时感觉水声越来越轻,连马桶冲水的声音都听不清了,有时候自己说话时感觉在竭尽全力,好像只要还捕捉到一点自己的声音就能坚持,敲击身边每样东西,感受它的回音,说不清楚这些声音究竟还有多少是真的听到,有多少来自想象。
这学期修的课不仅排课方式反人类,上课时有的老师会突然播放一些Classical music或着音视频让大家鉴赏,有的老师则是让大家做那种翻转课堂不停地讨论,甚至我自己选的法语课老师还会只用录音来节省自己的讲课精力(好在自己以前自学学过一点所以根本没在听==),在那些时刻自己“不在场”的感受是很强烈的,总是盯着因为网络问题一卡一卡不知所云的转文本界面和唇部活动,便能感受到深邃的、只与冗杂耳鸣相伴的疲惫感。最离谱的是看到连韩国交换生在课堂上都积极地听写记录老师讲的每句话,到底大家在都听什么记什么啊我非常不理解!#有人是真的期望从课堂上学到什么吗#奇葩的学校排课、选课方式和请假方式总是让我清醒,不能让自己一辈子都过那种只能由别人安排的生活。我已经受够了服从性测试,每天的安慰就是看见手机里的倒计时是在一天天减少的……
春天来了,去上课路上会看见各种盛开的花,春天与我一期一会:

医院门口的花,试图p出点其他效果↓
逛了免费艺术展,这次又是世博会博物馆的好东西,详见👉逛展小记|与美为期:威廉·莫里斯与英国工艺美术运动
看这些手工制作的作品也会逐渐理解那个时代反对机械化的人,大概就像我们现在抵制AI的人一样。说实话人是不是太高看机械了,机械甚至是无法替代身体的某样功能,精密的神经系统,它只能复制、拙劣地摹仿。机械化带来的解放只不过是很局限的一部分,背后依然是隐形的人在维护和缝缝补补,而真正有内核的东西要么是自然赋予的,要么需要人不断去投入心血。
书影邂逅
读了……

是结合逛展看的书,再次回味了下威廉·莫里斯的理念,然后我发现手作艺术真的就是那些奇幻作品(比如霍比特人HP等)的启蒙,它本身起源于针对英国维多利亚风格的反抗,主张去奢华浮夸,回归对纯朴自然气息、人之灵性的追求,是为了反抗人在工业化被机械化的运动,莫里斯提出了一个较超前的观点,他认为机器本身无罪,罪在制度,罪在人之本身。结合他的展览作品来看这个人真的是才华横溢。

是因为看《魔法少女小圆》突然产生兴趣顺带来看的,总体来说这本书就是梳理了达达和超现实主义的发展脉络和主要的派别,有趣的是达达和超现实主义本来是旨在颠覆传统的资产阶级艺术观念,它反而助长了能够被资产阶级文化同化进其价值体系的生活经历和知识领域(大概因为能理解这些艺术的反而是受过精英教育的人),然后还引申出了对身体、恋物癖的相关讨论。可以说虽然这两个运动旨在提倡打破常规和解放个性,也有颠覆父权传统观念的实际作品,但是因为是男艺术家占据的领域,女艺术家的声音往往还是被边缘化的存在,女性的身体在文艺作品里的传统缪斯形象只不过又以一种怪异的方式被客体化,强化性别偏见,我最终看到的就还是一场男人绵延不绝的自恋露阴和对母体子宫的乡愁,到底“解构”了什么我要打个问号。

只有最开始关于喜福会的来源故事让人感到有意思,后面读下来感觉里面的母女关系令人窒息……母亲离开原生的故土,然而在异国他乡还是那种老中味。华人的互相攀比、孝道和控制欲……然后大部分故事以母亲死掉女儿又莫名继承母亲的一部分活下去……不寒而栗。虽然这本书用各种文化意象试图营造华人群体的文化,但这种美籍华人的图景对我本身已经成为一种异质景观,可能有些事物只有离开熟悉的环境才会变得引人注目。母亲试图守卫住它的精髓,但我只看到不论如何,女人依然是漂泊无根的存在,母亲对女儿的控制权说明的并不是自己的爱,而是自己失权的事实,甚至连和异国丈夫相处的语言交流模式都存在着泾渭分明的权力关系。作为混血儿出生的后代生活在一个专制观念较强的家庭里,更加别扭。可能因为书的年头和观念差异,大篇幅歌颂母职的背后忽视了太多阴影和糟粕,可能和作者最共情的是译者吧。书里似乎总是通过母女的代沟体现对一种文化记忆缺席的失落和惋惜,然而我觉得有些东西尤其是老中式的温良恭俭让断代就断代吧。

读下来感觉语言的混杂性真的是流离失所的人身上的特征。感觉到的是无处不在的德文、俄文转拉丁字母、法文单词的嵌入,这些嵌入的表述在中文的译本里反而加强了那种异域流亡的感觉,当然纳博科夫这种说话习惯是因为他本来出身的贵族习惯,但是我还是觉得即使这样也算是保留了一部分文化的异质性。另外就是普宁的名字Pnin和Pain发音接近,我觉得这就是终生surffing的润人姿态,而这种苦痛竟然可以不仅限于润人,普遍存于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只有润人才可以书写得如此无微不至。
全书印象最深的句子:
我不知道以前是否有人注意到生活当中的一大特点就是离散状态。除非有一层薄薄的肉裹住我们,否则我们就会死亡。人只有摆脱他周围的环境才真正存在。头盖骨跟宇航员那顶头盔一样。待在里面,否则你就会自取灭亡。死亡犹如一种剥夺,死亡犹如一种参与。人和自然景致打成一片,好倒是好,可那样一来,微妙的自我便消失殆尽。

奇卡诺运动背景下的美丽作品,作者的笔法克制,以小孩的视角书写的世界又带着诗性的残忍。语言很有灵气,尤其是有一章,两个小女孩为什么要给云命名,明明就是会一去不复返的事物。让我想到以前有首很美的俄语歌《云》,歌词表达的主题是和书里很相似的:“Облака, облака, облака 云啊,云啊,云啊/ Мы похожи, мы с вами похожи 我们相似,我和你们是多么相似/Улетаем к чужим берегам 我们飞往异乡的河岸/А обратно вернуться не можем 便再也不能回来/А обратно вернуться не можем 便再也不能回来……” 而对于作者而言,我很喜欢她最后一句话“他们不会知道,我离开是为了回来。为了那些我留在身后的人。为了那些无法出去的人。”
看了……

吹得过誉了,全男阵营的谍战爱国反战片我只会当成男同片看乐子,有种既要又要还要的感觉,其实男的别整那么多普世正义之类的花样了在父权制下又要和平又要军事的世界就是一个究极男同场。整部片子就记得三好这个角色死得凄美又好嬷,虽然作品没交代结城中校和晃少爷什么关系但是够我脑补一大堆……

法语课老师推荐的片子。看了但是完全没有共情多少,我原称之为又一部经典老套的把女性当边角料的残障男性鸡汤片。不过里面确实有很多细腻的法国建筑和布景、装饰艺术和印象画派艺术、古典乐和爵士乐、阿波利奈尔的诗歌等,但是老钱男太装了,男味太重了。男主在临晨四点推着雇主的轮椅在塞纳河畔漫步时,突然意识到他们一定是开车来的,巴黎是老城,地铁站应该很难加装无障碍电梯。 不过呢中国轮椅连走出住所都困难。整部片子就像它致敬的超现实主义作品一样超现实主义。

也是一门课的老师推荐,因为和超现实主义艺术那些拼贴画有关所以去看了看,突然醒悟:魔法奇幻之类的设定和这种艺术风格真的很搭,缺点是人物画得太低幼风了,但是魔幻场景表现力度这么强的好像只有魔圆了?

我觉得这个剧场版视觉艺术比TV还厉害!经费简直大爆炸,大制作!焰圆CP镜头好多算是嗑了很多糖,晓美焰的执念和欲望真的很深重,看新篇里她对圆的爱意反而让我感觉到她比TV版更像个人,女同圣经名不虚传。

好看得我哇哇叫!怎么会有这么可爱且足以猫塑的江湖术士(不是

十几年前没看进去的我简直没品!现在重温真的感慨每一集都是艺术品,画面还专门加了水彩纸的纹路肌理,将浮世绘和风元素融进聊斋式的故事里,还有令人眼花缭乱的佛教元素,离药太性感了,有种可远观不可亵玩的嬷感(?,而且我找的中译翻得也特别好有那种古风味了。是值得重刷n遍的艺术品!


不过在古代背景下地狱和恐怖故事背后总是女性做悲剧的牺牲品和复仇的导火索,我觉得前传故事特别特别惨,不净化超度直接杀光恶人也好,所以前传离药看起来被削了一样,在这种恨意滔天的因果中,他实在很像一介佛门过客,对已经犯下的恶与罪爱莫能助。

感觉剧场版反而没有TV版的韵味了,色彩饱和度高得我中间看一直觉得晕,至于声音根本没开当默片看的,剧版的卖药郎是另一个坤药,性格感觉很活泼跳脱,打斗戏确实也很帅很美!把各种元素的艺术画融进大奥屏风里很创新但是炫技太多了反而感觉这个故事讲得虎头蛇尾,为第二部剧场版做铺垫……

卧槽!徐一模才是真正的变态反社会啊,吴尚宇黑边城那种都low爆了好吧!分镜优秀惊悚氛围拉满,是一种虽然车画得很香人体很好但是完全被剧情牵着走看车也像在看恐怖片,剧情反转很好,受在这段关系里反而是相当理智的那个,心理素质和脑回路真的让我拍案叫绝。就是这种变态老攻竟然被受这一套吃得死死的,男二也实在太太太太惨了,看到外传才懂为什么是男二(这种阴间外传究竟是怎么想出来的啊啊啊!!!剧情果然很癫……但作者出乎意料的诡叙已经吊打很多韩漫了,就这个刺激感和变态感爽!
玩了……

真的很全年龄向少年漫不带脑子……感觉是我初中也能玩的游戏。感想:怎么全是gay啊!又玩上了个动态ppt麦麸游戏,美术东洋风剧情美漫风,里面还3D建模……理解了卡带为啥这么贵。
年纪大了脑子不好使了,用这个游戏解压,结果感觉最差的体验就是一直在做题!一直在考考你做选择题!!!玩游戏还要记忆前面的细节,进度条不刷到某种级别还得重来才能解锁一些人物相关的支线故事,多来几次弄得我真的电子阳痿!!!
ps:人设什么的做得还可以,我觉得四个人中切斯雷的人设最反套路。切斯雷的立绘太精致了,性别流动,性格也很扭曲,嘴毒,报复心强,拉满爽点的角色,喜欢喜欢。完全是为了这只多才多艺的花孔雀坚持下来的。但是我不嗑默真X切斯雷,有种官方硬凑cp的味道……美人和小狗在一块的相处模式也不错,支线故事每次到他和小狗那台词就不对劲了(捂脸。



搭档行动环节其实可以自由组合,无论什么组合剧情和结局都是一样的,推荐操纵美人,会看到一款全身精致进行任务还嘴欠不停调侃队友的小切,前面剧场潜入可以欣赏3D切斯雷弹钢琴,赌场潜入可以看他优雅剑术,打赌场那集没有选切斯雷简直暴殄天物……怀疑制作经费都花在切斯雷的建模上了。

其他……

这个月收到好多明信片,大概都是包括2月积压在邮局一起送过来的。有好多我满意得不行!互寄明信片的国际网友们也太好了吧!

解锁Sky tree又一视角!之前在东京旅游时Sky tree买的是其他视角的明信片,现在有人给我寄了感觉像在集邮特别好玩!(本来也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集邮……

收到韩国人寄的明信片,有人和我一样最喜欢的韩江的作品也是《永不告别》和《少年来了》!寄的片还是特意挑的济州岛下雪的片,瞬间就把我拉回看《永不告别》时的情境中了。下雪的海边看上去冰冷刺骨,有着真正的茫然和绝望。看到这图瞬间感觉韩江背负的历史重担太沉重了,她是怎样跋涉于这样随时会被比雪还冷的历史滩涂,去留住随时会被汹涌的海浪冲刷走的事物,慢慢取材、整理和再加工的呢?或许这就是写作和交流的意义所在。
Postcrossing第一百张明信片纪念:世界上最危险的活火山之一雷尼尔山和特殊气候下形成的透镜云。

心愿单还是和上个月差不多所以不罗列了(说明上个月忙出来成果寥寥……我希望四月是只属于我的四月,是活力苏醒和更好地与身体协作的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