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展小记 | 塔拉萨:海洋文明与希腊艺术


希腊地理与海洋文明

Alt Text

希腊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十字路口,位于爱琴海、地中海与爱奥尼亚海之间,拥有着上万公里的悠长海岸线。

Alt Text

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文明。爱琴文明指的是爱琴海地区的青铜文明,以克里特和迈锡尼两地为主。

爱琴海与希腊半岛在历史传统上关系密切,岛屿众多,希腊本土则分为北、中、南三部分。这些区域统称为希腊,但它并不是一个大统一的国家,而是众多的城邦国家联合共存。

Alt Text

公元前5世纪时期的希腊城邦分布,图源:ancient-greece.org

正是这种河流遍布、多山的地理环境,粮食用地较少,所以古希腊人常常海上外出开拓更大的地方或进行各种贸易活动。

Alt Text

古希腊的航海扩张路线(图源网络)


其他参考文章: 上博公众号的上博课程里相关讲座

地图的历史②:古希腊,制图学的奠基时代


希腊历史年代划分

公元前12世纪
史前时期
米诺安文明+迈锡尼文明

公元前11世纪—前8世纪
黑暗时代
荷马史诗和希腊神话在口口相传

公元前8世纪
古风时期
希腊发明书写系统;前753年,罗马城池建成,罗马政权建立。


公元前5世纪
古典时期
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罗马巩固了共和制。

公元前4世纪
马其顿侵略
雅典成为其他希腊城邦反亚历山大大帝的中坚


公元前3世纪
希腊化时代
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古典时代结束,罗马逐渐控制意大利全境,包括南部的希腊人区域


公元前146年
希腊化时代
罗马控制地中海,彻底击败希腊,在文化上全面借鉴希腊文化,两族神话开始融合


公元前31年
希腊化时代终结
屋大维于阿克提姆海战击败埃及艳后和安东尼的联军,取得罗马的统治权


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
罗马时代
罗马境内存在大量对希腊作品如《荷马史诗》的罗马化,由于拉丁文的缘故,后世的欧洲人往往先知晓罗马作品后知希腊原典。




关于名字

塔拉萨(Thalassa)

塔拉萨(Thalassa)(Θάλασσα)为古希腊神话中的海洋女神,在希腊文化中是海洋(通常是地中海)的化身,其名在希腊语里意为“海”。


塔拉萨在希腊抒情诗和伊索寓言里出场的概率更多。古希腊人认为水是万物之源(例如泰勒斯认为“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因此相比地母盖亚,塔拉萨在古希腊常被赋予海洋母亲的象征,推测是母系文化的残余。


A farmer saw a ship and her crew about to sink into the sea as the ship's prow disappeared beneath the curl of a wave. The farmer said, ‘O sea, it would have been better if no one had ever set sail on you! You are a pitiless element of nature and an enemy to mankind.’ When she heard this, Thalassa (the Sea) took on the shape of a woman and said in reply, ‘Do not spread such evil stories about me! I am not the cause of any of these things that happen to you; the Winds (Anemoi) to which I am exposed are the cause of them all. If you look at me when the Winds are gone, and sail upon me then, you will admit that I am even more gentle than that dry land of yours.’

(一位农夫看到一艘船和她的船员即将沉入大海,船头消失在卷起的波浪之下。农夫说:"大海啊,如果没有人在你的上面航行,那该多好!你是大自然无情的元素,是人类的敌人。” 塔拉萨(大海)听到后,化身为一个女人,回答说:“不要传播关于我的这些邪恶的故事!发生在你们身上的这些事情都不是我造成的,而是我所受到的风(Anemoi)造成的。如果你在风停的时候看看我,然后在我身上航行,你就会承认,我比你们的旱地还要温柔。”)

Aesop Fables 276 from Babrius 71

有些人认为阿芙洛狄特(罗马名为维纳斯)无父无母,她是克罗诺斯(宙斯他爹)砍掉其父(天神乌拉诺斯)的生殖器丢进海里诞生的。但其实根据公元5世纪的希腊史诗记载,也可推测,阿芙洛狄特的母亲是孕育她的海洋神塔拉萨(在后世的拜占庭也曾有过这种说法)。

He [Kronos (Cronus)] cut off his father's [Ouranos' (Uranus')] male plowshare, and sowed the teeming deep with seed on the unsown back of the daughterbegetting sea (Thalassa). [I.e. Aphrodite was born from the sea.]

Nonnus Dionysiaca 12. 43 ff trans. Rouse Greek epic C5th A.D.

而希腊海洋神里最著名的是俄刻阿诺斯(Ὠκεανός)(英语Ocean的词源),即埃斯库罗斯笔下那个试图调解宙斯与普罗米修斯关系的海神。

他是希腊神话里提坦旧神之一,赫西俄德的《神谱》称其为天神乌拉诺斯和地母盖亚所生,掌管着地表的所有洋流与河流,但也有说法是他是始祖之父、众生起源,这种说法是父系社会取代母系社会时的信仰转变。

提坦二代神被宙斯派推翻时,俄刻阿诺斯由于并未参与众神之间的政治站队因而保留部分权力,直到古典时代主宰海洋的地位才被波塞冬取代。


参考文章:

波塞冬是古希腊唯一的海神吗

走下神坛的古希腊女性:从女神到女奴的宿命悲剧

母权在希腊神话和戏剧中的反映


此外,在当时的古希腊文化里,船也通常只以女性的名字命名,或者以象征力量和敏捷的名字命名,古人相信这能像母亲一样在航海时形影不离地庇护他们。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后世的航海术语习惯里。直到现代,男性也通常习惯于用“she”或阴性词指称他们的出行工具、舰船等(当然,难免存在物化女性的性别歧视意味)。


尤利西斯(Ulysses)

尤利西斯为奥德修斯(Ὀδυσσεύς)的罗马名,荷马史诗中《奥德赛》(《奥德修纪》)的主角。


奥德修斯的生平梗概:

特洛伊战争前
伊萨卡小岛的国王
新婚燕尔,装疯逃避出征遭识破,只好随军出征,遵神谕替希腊联军寻阿喀琉斯


特洛伊战争第十年
献木马计扭转战局
因参与屠城,得罪挺特洛伊方的海神波塞冬,被诅咒在海上漂行十年不得返乡。


海上
食莲者的岛
下属吃了当地的莲会忘记思乡之情,再次带人离岛起航


海上
独眼巨人的岛
用烧红的木棍捅瞎独眼巨人(波塞冬之子),以部分下属作诱饵带领大部队逃



海上
风神住的岛
得到风神所赠的装西风的袋子,但下属乱动使得船又被吹回原地,得到风神的驱逐



海上
食人岛
11条船被毁,仅有奥德修斯的船和自己船上的人幸存


海上
喀耳刻的岛
同伴被变猪,得神使墨丘利相助解除误会,去冥界得返乡的预言


海上
塞壬海域
将同伴的耳朵用蜡封紧,但自己想听海妖的迷人歌声没有封耳,让同伴将他绑在桅杆上


海上
狭窄的海峡
闯过致命漩涡,被妖怪吞掉6名同伴

海上
太阳神的岛
被困长达一月之久,弹尽粮绝,违反警告宰杀岛上牲畜,被太阳神诅咒翻船,只剩自己幸存,在海上漂流了九天九夜



船毁上岛
卡吕普索的岛
被仙女卡吕普索囚禁play整整七年

重获自由
得木筏启航
雅典娜女神通过找宙斯,让神使墨丘利传信给卡吕普索,命其放了奥德修斯


航行第十八天
菲细亚人的国土
得公主瑙西卡助,得到国王资助送他回家


上岛
返乡
乔装成乞丐在城中打探消息,与儿子相认


隐瞒身份进宫
参加求婚者比赛
杀死所有觊觎妻子和王位者,血洗王宫,重整身为统治者的秩序,一家团圆




对《奥德赛》的戏仿


乔伊斯所写的那部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尤利西斯》是对《奥德赛》的戏仿,全书用意识流的手法构建了一种奇特的节奏,将主人公在都柏林街头的一日游荡比作奥德修斯的海外十年漂泊,从章节到剧情结构都巧妙地对照着《奥德赛》。然而,相比古代英雄战场杀敌回归故乡重整权力秩序的神话,现代的《尤利西斯》小说则取消了对远古神话的神圣性,全书转而填充诸多琐碎、平庸、混乱、滑稽的种种生活细节,变成了一种对戏仿对象的强烈反讽,隐喻着现代秩序的分崩离析,与现代人注定在虚无与绝望中彷徨的生命状态。



互文的艺术


Alt Text

扬尼斯·盖蒂斯(Υiannis Gaitis) 《塞壬—奥德修斯》

这副画有在致敬古希腊陶器的图绘风格,例如Exekias(540–530 BC)的狄奥尼索斯航海(Dionysus Cup)↓

Alt Text

但亮点是上图的现代画里,作者用戴礼帽的男人头颅取代了传说中的海妖塞壬的女性头颅。其实纵观奥德修斯的返乡史,及从古至今的父系文明史,不免为一种巧妙讽刺。



Alt Text

亚历山大·马加尼奥蒂斯(Alexandros Maganiotis) 《尤利西斯帆船》

这副画中的奥德修斯被缚在泰坦尼克号上,随着航船在广袤的辞海里漫无目的地漂泊。画里不仅包含作者对《荷马史诗》的阐释,也包含了现代文明的元素,颇有呼应《尤利西斯》小说的意味。

(《尤利西斯》的小说就充满了大量变化的文体,从早期的盎格鲁-撒克逊语、古拉丁文、古盖尔文岛当代俚语,用典更是堪称旁征博引,令人眼花缭乱。然而,文体的展览盛宴确与取材的现实生活内容却形成了强大的反差,这正是作者刻意为之。)


其他参考文章:特展细读丨“塔拉萨”特展里的海景画

❤️
加载评论